《搜索》影评:网络时代的道德绑架

搜索的剧情简介 · · · · · ·

《搜索》影评:网络时代的道德绑架
  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
  上市企业董事长秘书叶蓝秋(高圆圆 饰)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沉浸在惊愕与恐惧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引起众议,这一过程被电视台实习记者杨佳琪(王珞丹 饰)用手机拍个正着。佳琪将公车上的新闻火速交给准嫂子陈若兮(姚晨 饰),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若兮将此新闻恶意放大,从而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集体讨伐叶蓝秋的道德沦丧。在公众指责和病魔降临的夹缝中,叶蓝秋带着老板沈流舒(王学圻 饰)借给她的100万,彻底玩起了消失。岂料这更使她被冠以“小三”之名。若兮的摄影师男友无意中被卷入叶蓝秋的世界中,为了获得一笔高额报酬,他受雇陪伴在叶左右。而他却不曾想到,这竟是这个饱受指责的女人生命中最后一段时光。叶蓝秋的自杀,彻底颠覆了陈若兮的爱情与生活,...

《搜索》影评网络时代道德绑架

《搜索》影评:网络时代的道德绑架

    陈凯歌是个什么样的导演?在我印象中,毫不夸张地说,他就是中国电影界的“神神”。具体情景是这样的,大家伙儿在暗夜中打着火把,围着一个瞎眼老艺人,那老人张口就来“古时候有英雄,名叫夸父,追日头五百年,渴死海边……”这老人就这么孤独地唱着,你可以说自己没听懂,但不能说你没被这样的人所感染。
    这就是陈凯歌,那个像极了《边说边唱》中要弹断一千根弦的盲眼艺人。与其说陈凯歌一直在拍别人的故事,倒不如说他一直在拍他自己,亦或在拍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所思所想。在十年文革刚结束的1980年代,他用自己的电影表达了一代人的迷惘。《黄土地》中的翠巧,《孩子王》中的老杆,《大阅兵》中的吕纯,所代表的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迷思。过去的路走错了,可将来的路又该如何走,你要冲破体制,但又要靠体制生存。刚跨过了1980年代的槛儿,在1991年,他拍出了《边说边唱》,陈凯歌延续了他过去十年的思考,并用此片给第五代的菁英化思考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凯歌作不了伯格曼和塔可夫斯基,这一点他很清楚。他无法一如既往地作菁英化思考以及用影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人生思考。在中国不允许伯格曼的出现,要作伯格曼牺牲太大了。但1980年代是个例外,所有中国人都在思考理想与现实,体制与个体,过去与未来,陈凯歌拍出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把大家全给震了。
    他的影像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90年代的社会空气使得《霸王别姬》《荆柯刺秦》应时而出,而到了2000年,也正是《无极》该登场的时候了。由此陈凯歌遭遇了网络暴力,他深知,时代变了。人要混得开就要随着时代而变,时代堕落了,张艺谋也跟着堕落,于是人家吃香喝辣,要作伯格曼?伯格曼如果在现在的中国,那是死路一条。
    《梅兰芳》和《赵氏孤儿》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找不着北的陈凯歌的胡乱探索。陈凯歌找不着北不是一时半会儿了。他太自傲,情感仍然悬在半空,俯瞰苍生,而脚却深陷烂泥。在近几年的影片中,陈凯歌的电影在思想上与当代脱节,他过去电影虽说都是讲古代故事,但其中的人文思考无疑都反映了当代人的迷思。而《梅兰芳》和《赵氏孤儿》却失去了对当代人命运的思考,于是他败了。说了那么多,终于说到《搜索》了,你要问陈凯歌这会儿找着北了吗?我感觉,有那么点意思了。
    从表面上看起来,《搜索》是一个冯小刚式的时装片,但骨子里其实不然。由《搜索》看来,陈凯歌终于开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并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体现在当代影像之中。与其说这是陈凯歌的转型,倒不如说这是他的一次精神回归。
    拍时装片太难,现实故事中的指涉往往跟现有国家规则相违背,搞不好容易被烫着。但如果人物披着古人的外衣倒可以更好地借古人的酒浇今人的块垒。看看现在的中国电影,故事如此贫乏,但我们现实发生的事儿却比电影好看得多。这一点芦苇看到了,陈凯歌不可能看不到。所以《搜索》的故事虽说反映了当代人的生活,但在我看来还远没有真实的故事精彩。
    还记得近几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吗?从最早的虐猫女到最近的郭美美,社会新闻已离不开网络的参与。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参与其中,我们一方面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及参与者,但更多的,我们不但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搜索》的故事跟当年的虐猫事件很像,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了网民的公愤,于是网民们开始人肉,并最终查出了那个女人的底细,之后央视《新闻调查》介入进行报道,才知道所谓的虐猫女人,其实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极其普通的人,甚至她还是一个寡言勤勉的护士,她有她的生活困扰,也有我们的喜怒哀乐。郭美美事件亦是如此,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每个人的参与和围观致使整个事件无限波及,于是我们都成为浪潮中的乌合之众,而事件的发展最终也无法控制地坏下去。
    《搜索》中叶蓝秋跟那个虐猫女极其相似,或者说叶蓝秋就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普通人遇到点憋屈的事儿,撒个泼儿,这事也常见,但我们不能以此就判定一个人的好坏。以一点波及一面,然后给每个人划阶级,小三、富二代就一定是坏人?将穷人划成工农兵,将富人划成帝富反坏右,这种简单粗暴的划分方式正是文革遗毒,我不想提文革,但这跟文革在本质上没多大区别。每一个人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犯错的人进行道德批判。“让座事件”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道德绑架事例。陈凯歌以这种最习以为常的小事来向我们说明道德的可怕。
    中国人喜欢作表面文章,而“道德”正是国人粉饰得最为亮丽的一面墙。由于政府的宣传,国人终于也开始让座了,而让座正可以体现本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以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精神文明明显提高了。而让座,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标榜,亦可成为个人的道德指标。正如你在母亲节对你妈说一声我爱你,好像你就是孝子了一样,于是我们的道德衡量变得标签化,简单化。于是过去闯红灯的现在仍照闯,随地吐痰的还不是照吐,大声喧哗随便扰民的也没见减少,可只有一样,大家都开始让座了。就像可笑的应试教育一样,“让座”是一道“道德”必考题,你答对了就是好学生,就有道德,没答对,当然就没道德。如果以“让座”当做试题,我们国人的道德成绩确实是提高了,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见老人摔倒了,却不扶了呢?过去可不是这样呀。有点智商的就看得出来,国人比过去更缺德了,缺德到什么程度,已缺德到丧失人性了。你可以在三聚氢铵里加奶粉,你可以用皮鞋做胶囊,你可以将伤者轧死,你还可以强迫人流……我一再说,这些个烂事儿已经跟道德没什么关系了,这无关道德,而有关人性。道德是个中性词,一个人缺德造成不了太大的社会危害,而这些个烂事儿,不是缺德,而是没有人性。当国民普遍没有人性的情况下,你们淫媒还整天搞些感动中国之类的道德圣人来感化众生。我们先别作一个有道德的人,最基础的,我们先找回人性,别老在那儿人吃人还满口的仁义道德就行了。
    于是我们将让座当成了一件必修课,这亦成为我们伪装自己丑恶的红布,道德不是法律,我们可以用法律约束人,但用道德来约束人就是最大的暴力。于是我们看到过去的人们,自以为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便可以打骂老师,便可丧失人性地划清界线,纵而杀人放火。于是影片中的老人在座不到座位时说出了一句毫无道理的话“就算这个座儿呀,我让给这位姑娘了。”这座儿本来就不是您的,大家同样买票座车,没有法律规定不让座就犯了法了,可这位老人当真就以为自己坐不到座位天理难容了。车上的所有人把道德当作法律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扩大到整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于是道德和礼教也就成为了杀人的工具。
    陈凯歌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影片中插了一段“老人摔倒”的社会新闻。但并没有深入下去,陈若兮的一句“总之,老人摔倒了,还是要扶的”说得牵强而无奈。影片中关于道德的讨论也是点到即止,而整部影片牵扯出太多值得讨论的问题,但陈凯歌无法给出答案。不是陈凯歌野心太大,什么都想讲,而是这个故事本身就有太多供我们联想和讨论的地方。
    不能说陈凯歌是个大男子主义者,而他骨子里的傲气至使影片中的众多女性角色成为整个社会丑恶的展示平台。陈红在陈凯歌的影片中一直是一个纠结的所在,说她是花瓶,这个花瓶确实不够好看,说她演技有多好,可她的角色却从来不够丰满。此部影片中,这个问题尤为突出。陈红扮演的莫小渝是一个由怨生恨的角色,整天承受着家庭冷暴力,本身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但在剧本的整个处理上,致使莫小渝成为了一个惹人厌而不是惹人怜的存在。陈凯歌较为简单粗暴地将各种社会标签贴在影片的每一个人物身上,好处是观众可以很容易地从影片中找到现实的对应点,缺点是减少了影片本身人物的丰富性及复杂性。莫小渝被贴的标签是恶俗的大款老婆,她整天所作的事就是刷卡消费。而在影片中她的所作所为基本也就是一个人傻钱多的被包养的阔太太。然而,这个人物本身并不坏,整部影片也不应该有一个坏人,这部讲述“搜索”的故事,只应让人感到每个人物的可怜,而不应让人在道德上感到某一个人的可恨。如果这样,陈凯歌大概也不自觉地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从而绑架了观众去讨厌莫小渝这个阔太太了。从影片中我们看到,莫小渝本身是个弹钢琴的,影片完全可以将她演绎成一个有文化有品味的女人,只是嫁给了一个大款,当了全职太太从而失去了经济的独立。也就是说,影片可以将莫小渝演绎成中年版的叶蓝秋,年轻时风情万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人到中年了,她与丈夫相看两厌感情危机。而沈流舒在影片中不只一处提到“我看中的女人还用偷吗”,可我们看到,你沈流舒既然有如此魅力与财力,为什么当年就找了这么个货呢,这句话正好证明沈流舒的内心的可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莫小渝这个的人物设定就是个错误。莫小渝年轻时就应该是个有文有品的女人,只是人到中年与丈夫相看两厌,才致夫妻失和,而不应该是现在这般的恶俗女人,而这样,沈流舒对女人的那句豪言壮语才说得通,不然老沈真是眼光出了问题。
    陈若兮这个角色在剧本处理上跟莫小渝一样,也犯了标签化的毛病,但问题没有莫小渝严重。如果说非要在影片中找个坏人,那这个坏人非陈若兮莫属了。她报道社会新闻本身并没有错,将别人的片子属自己的名也不致于说她道德败坏,至多跟那个二秘一样让人觉得可鄙。可当她得知男友跟人私奔了时,毅然利用媒体公器,公报私仇,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捏造叶蓝秋是小三的事实,并曝光于网络,从始至终她都是整个事件的造谣者和传谣人,也可以说是叶蓝秋致死的最大外部诱因。这也导致了沈流舒最后的痛下杀手。而杨佳琪就是好人吗?最后那篇知情者报料的文章不正是陈若兮口述杨佳琪码字儿的产物吗?而当时的杨佳琪又是何等的兴奋……
    陈凯歌的野心仍然太大,一部电影终究容纳不下他对网络时代的社会思考。而影片中过多的感情纠葛致使“搜索”这个主题在道德层面的思考流于表面。影片完全可以像《楚门的世界》一样,将情节及人物简单处理,让影片的主题更为丰满,而陈凯歌的简单化处理又完全用在了人物标签化上。影片批判道德绑架,却将莫小渝等一干人物脸谱化,致使观众对此类人物感到厌恶,由此不自觉地犯了道德绑架的错误。

锦灰一堆

《搜索》影评:网络时代的道德绑架: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