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文∕杀手里昂Leon

      一位身材略微发福的男人,头戴厨师帽,围着白色围裙在现场一边炒菜一边讲解做菜的步骤。而在其身边总会有一两个身材曼妙的女主持进行现场观摩解说,并且还时不时的被油锅里溅出的油吓得惊声尖叫。最后等厨师做好菜后,那一两位女主持就拿起筷子,将菜夹起来慢慢放入唇间,然后紧闭双目,一副被美味所陶醉的样子,嘴里发出啧啧的赞美之词“真的好好吃喔!”上述的这段描述大致是多数电视台美食类节目的惯用套路。厨师、美女主持、现场烹饪这种固定空间所营造的味觉记忆很难将观众留住,而前段时间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却为美食类节目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更打开了中国观众长期受食品安全所害的味觉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前,央视就曾制作过许多优秀的纪录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话说长江》,九十年代的《望长城》,新世纪以来的《故宫》、《新丝绸之路》等等。这些纪录片大都是以历史人文为题材,宏观的展现中国的文化、历史。而《舌尖上的中国》却从美食这一角度切入,通过美食融会贯通展现中国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微观的表现中国普通老百姓美味背后的人生。从这方面来讲,《舌尖上的中国》显得更接地气。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不是一部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延展出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观赏效果,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统价值观、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美食背后的故事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舌尖上的中国》共有7集,每一集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的主线都采取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与嫁接。而不管怎样的剪辑,片子都将视角投射到了天南地北的普通老百姓,并且他们大都是以家庭的群像出现在片子中的。云南大理的老黄父子一起腌制火腿;湖北嘉鱼县作为职业挖藕人的兄弟二人;作为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与家人吃饺子;已定居北京的金顺姬回到家乡跟妈妈学做泡菜……几乎每一个美食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承载着家庭的幸福与温暖,折射出浓浓的人情味。《舌尖上的中国》所探讨的问题并非仅“吃”这么简单,它以饮食作为媒介,通过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

      对于长期生活于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舌尖上的中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不用走出家门便可以窥视外部世界的窗口。那些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风土人情、民族仪式都为观众曾现了一个陌生而又新奇的世界,这对于深处世俗的都市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观展示。在第一集《自然地馈赠》中,位于香格里拉的卓玛母女二人在凌晨三点步行到30公里外的原始森林采摘松茸。当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枝将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的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一方面,我们不禁对于大自然赐予人类美食而产生崇敬之情,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另一方面,我们更加感叹长久以来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共生。

     《舌尖上的中国》自20113月开拍以来,拍摄周期长达半年之久,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剧组跨越国内60多个地区,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区。在中国,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资源的大规模拍摄除了央视之外,恐怕别无二家了。然而,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主流电视媒体,央视已然成为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其发出的声音必然带有某种国家机器或是意识形态的意味。而作为这部央视拍摄的纪录片也必然会带有一种主旋律的声音。

      这部片子将视角对准了现实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以一种平视角度折射出平凡人日常生活的感动,这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这些最民生,最贴近自身的美食中体会到美食刺激味蕾所带来的快感,从而读到一种来源于草根的权力。片子中那些普通劳动者的笑,那些朴实老百姓的安居乐业,那些小商小贩的快乐自足等等,显然与当下中国的现实格格不入,但片子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这个理想乌托邦中,观众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苦闷与不满,试图在这种美好的乌托邦中寻找一丝精神上的缝合与心灵上的慰藉。

      在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严重隐患的时候,当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皮鞋胶囊等一次一次的挑战着公众的心理防线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这部假借美食之名,实则内在的宣扬主流国家意识形态真善美的纪录片适时而出,让人们沉醉于影像中的美食而流连忘返,暂时忘却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堪。这种影像的造梦力量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于人民的控制如出一辙。

      如果要按照某种主流观点的解读,这部纪录片的全部内容可以用一句歌词来表达:“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看看片中那些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那些恭谦卑良的普通老百姓,那些生活在农业文明里安稳于简单生活的人们,还有那些沿用了前辈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和工艺的手工艺者们。我们会不由得发出“这个民族真伟大”的赞叹,继而,会产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舌尖上的中国》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十分可贵的平视的角度去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然而,这种类似主旋律式的温情表达却故意遮掩了现实中的真实面目。或许,关于现实中的更多问题,我们也不该指望央视的纪录片去完成。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背后的主旋律 – 《舌尖上的中国》影评: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